*ST和展:公司將全麵聚焦新能源開發及風機混塔裝備製造業務
382025-07-05 08:00:36
岐伯又尊稱為岐天師,意為懂得修養天真的先知先覺。張誌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一:“天師,尊稱岐伯也。天者,謂能修其天真。師乃先知先覺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貴,師所以傳道而設教,故稱伯曰天師。”
據有關史誌書目記載,托名岐伯的著作約有8種:1.《漢書・藝文誌》載《黃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書・經籍誌》載《岐伯經》十卷;3.《新唐書・藝文誌》載《岐伯灸經》一卷(《宋史・藝文誌》則載為《黃帝問岐伯灸經》);4.《宋史・藝文誌》載《岐伯針經》一卷;5.《通誌・藝文略》載《黃帝岐伯針論》二卷;6.《通誌・藝文略》載《岐伯精藏論》一卷;7.《崇文總目》載《黃帝岐伯論針灸要訣》一卷(《宋史・藝文誌》則載為《岐伯論針灸要訣》);8.《竹堂書目》載《岐伯五藏論》以上諸書皆已佚,僅存書目,因此隻能從書名知其與岐伯有關,內容主要是針灸,另
外有按摩、藏象等,而不能確定為岐伯所著,因為古代“世俗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淮南子・修務訓》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所以托名岐伯的醫書,可能也是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
岐黃為岐伯與黃帝二人的合稱,相傳為醫家之祖。中醫學奠基之作《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以黃帝、岐伯問答的體裁寫成,因而後世用即以“岐黃”代稱《內經》。並由此引申而專指正統中醫、中醫學,更多的則是作為中醫、中醫學的代稱。同時,由“岐黃”組合的新詞,也各有自己相應的意義。如“岐黃之術”、“岐黃之道”指中醫學術或醫術、中醫理論;“岐黃家”指中醫生、中醫學家;“岐黃書”指中醫書;“岐黃業”指中醫行業等等。有關岐伯與岐黃的研究發現,其中充滿了濃鬱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由此說明中醫藥學與其母體文化的密切關係。
中國傳統的醫藥學和醫術,又稱為“岐黃之術”,源於蘇頌《政和證類本草圖經序》:“�校岐黃《內經》”。據傳說,黃帝與其臣岐伯、伯高、少俞、雷公時等,以黃帝問,岐伯答的方式論醫,並涉及天文、曆法、氣象、地理、生物、農藝、哲學、音樂等方麵的知識,由岐伯和黃帝成《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內經》分《靈樞》、《素問》和《難經》三個部分,現僅存《素問》部分。《內經》陰陽五運六氣說成為中醫的基本理論和思想方法,其髒腑經絡說基本上包括了人的呼吸、循環、消化、神經係統的相互關係,是我國首部內容最豐富、影響最深遠的中醫典籍,一直被中醫界奉為圭臬。說黃帝時成《內經》,是說《內經》的基本理論框架於那時確立。
據學者考證,《內經》實際成書於戰國秦漢間(亦有春秋成書說),托名黃帝。《淮南子・修務訓》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托名神農、黃帝以張其說,這種事例在先秦時期多有。那麽,說岐伯和黃帝成《內經》,是否也是托其名,則需要分析。黃帝為五帝之一,聲名
顯赫,地位尊崇,托之尚可,而岐伯之名,僅見於《內經》,其生平事跡,史書幾無痕跡,有何可托?且其時已重尊卑貴賤名份,岐伯為黃帝之臣,後世稱“岐黃之術”,將其名列黃帝之前,而這種稱法居然能一直沿用,顯然不合禮儀。此理推之,則《內經》所托名者,乃黃帝也,岐伯才是《內經》基本理論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構建者。唯其如此,故《難經注疏》、《皇漢醫學》均言,《內經》乃“昔者岐伯以授黃帝”,肯定岐伯的創立之功。
《漢書・藝文誌・方技》在列數古代著名醫家時亦說:“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原始公社後期(約公元前21世紀),遊徙於黃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為原居於陝西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所統一,奠定了華夏族的曆史基礎。這些氏族此前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得以更便利的交流、融化、整合,出現多項發明創造,岐伯構建《內經》的基本理論體係的必要條件,也已具備。《內經》以《易》學思想統領全書。“《易》是畜牧轉化到農業時代”的精神產物(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其時處於變革時期,故《易》之思想多變。岐伯承《易》之哲學思想,吸收消化炎帝、神農以來的醫學知識,加上自己的醫學實踐,又與同時代醫家如雷公等探討切磋,整合創新,形成了《內經》的基本理論框架。由於已成體係,故岐伯的學說能代代相傳,其傳承脈胳清晰可辨。《皇漢醫學》、《難經疏注》曰:“昔者岐伯以授黃帝,黃帝曆九師以授伊尹……曆經湯、太公、文王、醫和,秦越人始成章句,以授華佗。”在傳承過程中,又經曆代醫家豐富完善,遂在戰國秦漢間正式成書。綜上所述,岐伯應為《內經》的實際首創者,後人感念岐伯的首創之功,將其置於黃帝之前,稱中醫之術為“岐黃之術”,以彰其功,以示不忘。
2.四川鹽亭所獨有的尊崇岐伯風俗習慣
很長時間以來,鹽亭流行尊崇岐伯的風俗習慣和有關岐伯的傳說、民謠。當瘟疫流行時,人們即於高處樹幹上點“天燈”以驅瘟除疫,據說此俗源於岐伯在螺祖故裏鹽亭高燈鎮點天燈驅鼠護蠶之法。若瘟疫實在嚴重,點天燈尚無明顯效果,就讓人裝扮成岐伯,著甲胄,執金鞭,戴螃蟹眼目,坐方椅上,使人抬著巡遊瘟區,掃蕩瘟疫。舊俗,凡家有病人,則請儺神扮作岐伯,讓病人坐堂中,岐伯著甲胄,執寶劍,唱驅病之詞,繞病人舞引;再入病人居室,手舉火把,將炒幹的鋸木粉撒於火把之上,立即燃為火團,此叫“撒粉火”。“撒粉火”有滅菌清潔空氣的作用,有一定科學道理。
鹽亭縣茶亭鄉龍潭廟中現在還保存有驅病儺神的木像。鹽亭縣北部舊俗,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必從桂香殿中抬出岐伯木像,遍遊街巷田疇,表示岐伯掃除瘟疫,為民祛病,保一方安康。此外,鹽亭古傳的治病偏方很多,而僅見於鹽亭的有:以香茅草治病。茶亭一帶長久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彌江河畔一丘墳,歧柏樹下岐伯神,扯把青草能治病,看你心中誠不誠。”以岐柏樹果、枝、葉以水煎服能治病,尤以岐陽壩的“歧柏樹”療效最好,若作為藥引入藥則藥效大增。此外,鹽亭很多地方還迷信數字“七”,如安石梯、做樓梯,均為七級或七的倍數,稱為“安七不安八,安八就要發。”鹽亭絲姑山上,遍山皆是野生的“絲茅草”,草長三尺,綿軟有韌性,並散發出濃鬱的藥香味,每逢大年初八日和二月十日,蠶農們都要登山敬香拔草,但每戶隻拔七根,拿回懸掛於蠶房門上,便可保蠶不生病。
據民間傳說,此草乃“七爺”所種,“七”者,“岐”也。此外,鹽亭岐陽壩及其四鄰人民,以“岐”字取名者頗多。鹽亭岐陽壩,古稱“岐伯壩”。該壩背依高山,三麵環水,壩邊彌江岸上有一株一幹十七枝的千年古柏,曆稱“歧柏樹”。幹粗,八人方能合抱。樹下有一小巧的石廟,內塑岐伯神像。此樹對岸一華裏的回龍山上,明代時曾建有岐伯廟。此外,在鹽亭柏梓、安家和裏坪一帶,人們曆來喜愛種一種分杈柏樹。此種柏樹的虯枝似龍、蛇,恐與氐羌人以龍(蛇)圖騰崇拜有關。至今,這一帶仍生長著許多的“歧”形多杈柏樹,有雙杈、五杈、七杈柏,數量達1000多株,此種柏樹,又被稱作“歧柏”。上述與岐伯有關的民風民俗,皆為鹽亭所獨有。眾所周知,明末清初,四川經曆了約80年的戰亂和多
次自然災害,人口銳減。清順治十年(1653),清王朝即開始組織鄂、湘、陝、贛、粵、閩等省移民入川,至十八年(1661),全省在籍人丁也僅存16000餘,約合8萬人左右,四川原土著居民,幾難覓蹤影。在此浩劫中,唯鹽亭一帶,稍能幸免。蒙文通先生《漢潺亭考》雲:“《鹽亭縣誌》稱張獻忠至鹽不妄殺戮,以獲孝廉張泰階故,張氏播然二老,方負母以遜,詢得其情,獻忠挽鞍大笑曰:‘吾張門固有孝子’,故縣不得屠。”蒙先生本為鹽亭人,所見《縣誌》為清代所修,所記清初之事應當較準確。將四川人口銳減歸咎於張獻忠,此說大謬,但鹽亭有較多土著居民,卻是事實。清初,因成都毀於戰火,幾年間千裏無煙,清四川總督、巡撫隻得將治所暫時設在鹽亭附近、僻處川北的閬中縣,直至順治十六年才遷往成都,此事亦可證明鹽亭、閬中一帶情況較四川其他地方要好得多。此後,鹽亭社會風俗大多與四川其他地方趨同,唯獨尊崇岐伯之習俗為鹽亭所僅見,顯然,這些習俗由原土著居民所傳承,其源應是很久遠的了。總上所述,傳說岐伯為岐舌國人,而岐舌國在以今鹽亭為中心一帶地區,從族屬、地域、民俗和地緣文化上看,均為有跡可尋。
鹽亭是嫘祖故裏,也是岐伯的故鄉。嫘祖發明、傳播了養蠶、繅絲技術,被譽為“中華絲綢文化創始人”、“中華人文女祖”;嫘祖的舅父岐伯,從蠶醫到人醫,著《黃帝內經》,被譽為“華夏中醫始祖”。絲綢與中醫,都是中華文明最古老、最優秀的組成部分,堪稱“中華文明瑰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中華絲綢、中醫的發源都與鹽亭相關,這是鹽亭悠久的曆史文化中最光彩奪目的一麵。
大力發掘岐伯文化資源,打好岐伯文化這張牌,將岐伯文化這一曆史文化轉化為旅遊文化,並在此基礎上挖掘旅遊資源,能夠大大豐富鹽亭的旅遊資源。首先,豐富了鹽亭的人文旅遊景點。在鹽亭縣西北,有許多岐伯文化遺跡,如岐伯廟、岐伯堂、岐伯宮、岐伯村、岐伯壩、歧柏樹等;其次,豐富了鹽亭的生態旅遊景點。在鹽亭西北的柏梓鎮一帶(含11個鄉鎮),中草藥繁多,是古代的藥穀;最後,豐富了鹽亭旅遊民俗文化。與岐伯、中藥有關的民間集會有藥王廟會、藥王節、菊花節等,還有許多關於岐伯的民間傳說,也是旅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挖掘岐伯文化,將其轉化為旅遊資源,有利於鹽亭縣綜合、平衡發展旅遊業。當前,鹽亭縣的旅遊品牌定位在嫘祖文化上,而嫘祖旅遊資源主要集中在縣南部,使得鹽亭的旅遊資源分布不平衡,並將導致開發不平衡、發展不平衡。岐伯文化不僅是嫘祖文化很好的補充,使其更加豐富多彩;而且,岐伯文化資源的地域在鹽亭縣西北,正是嫘祖文化遺跡較少的地方,岐伯文化資源可以彌補縣西北人文旅遊資源不足的缺陷,對鹽亭縣綜合、平衡開發旅遊資源十分有利。以岐伯文化補充嫘祖文化,岐伯旅遊資源豐富鹽亭旅遊資源,鹽亭縣將形成以縣城為中心,南有嫘祖,北有岐伯,兩翼齊飛,龍鳳呈祥的旅遊經濟區。
鹽亭縣人民政府關於致《岐伯文化與鹽亭縣旅遊資源開發研究》課題組的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岐伯文化與鹽亭縣旅遊資源開發研究》課題組:貴組的段渝教授等專家學者不辭辛勞,深入鹽亭縣研究考證岐伯文化,通過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形成了價值很高的研究成果――《岐伯文化與鹽亭縣旅遊資源開發研究》一書,目前已被鹽亭縣采用。此項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岐伯文化、嫘祖文化,還大力推進了鹽亭縣中藥材事業和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對鹽亭縣經濟、文化、社會的良性發展將起到極重要的作用。在其指導下,鹽亭縣成功招商引進成都迪康、美的康藥業公司來鹽建設中藥材基地。公司正規劃在茶亭鄉等地已有的幾百畝的基礎上較快建成幾千畝規模的中藥材基地。為此,鹽亭縣人民政府特致函貴組表示感謝,感謝四川省社科院及曆史所該課題組各位專家學者對嫘祖故裏的傾情奉獻。鹽亭縣願在各位專家學者的指導下,大力開發嫘祖文化、岐伯文化資源,建好中藥材基地,振興縣域經濟。
《皇漢醫學》 | 黃帝 | 《漢潺亭考》 |
《黃帝內經》 | 《神農本草經》 | 岐伯宮 |
《岐伯灸經》 | 《岐伯經》 | 華佗 |
岐伯墓 | 岐黃之術 | 《皇漢醫學》 |
1,http://baike.baidu.com/view/174116.htm
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14066.html
3,http://www.cn939.com/tcm-article-read-24499.html
4,http://www.99zhyjk.cn/news/qcdyy/5128A96J94K08C3CGC7HGEK.html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